關於臨濟護國禪寺

山號鎮南山,由時任臺灣總督-兒玉源太郎發起, 是臺灣唯一官方冠以「護國」之名的寺院。 1900年籌建,1910年上樑,1911年落成,1912年啟用, 當時為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傳教的根本道場。 1998年,大雄寶殿、鐘樓門列為直轄市定古蹟。 2001年卸瓦展開修復工程,2007年上樑,2008年竣工。 2018年,新增古蹟22處, 為全臺保留日治時期木構建築最大型的佛寺。

日本伽藍

仿宋式

禪寺格局

擁有

110

年歷史

重檐

歇山頂

建築風格

宗教 背景

日本佛教在臺傳教,最初是從跟隨軍隊的僧侶開始,有淨土真宗本願寺派、真宗大谷派、曹洞宗、真言宗、日蓮宗、淨土宗等六派。僅有臨濟宗妙心寺派不是從隨軍僧侶開始。 1897年5月8日,伊沢紹倫、大崎文溪受臨濟宗教務本所之令來臺視察,由大崎文溪在澎湖建立佈教場。1898年春,足利天應來臺受松本龜太郎資助,在北投建立虞兆庵,作為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傳教的起點,其後河尻宗現、高橋醇嶺加入。該年7月6日,虞兆庵因風雨坍塌,傳教受阻。為了繼續傳教,足利天應在1899年夏請梅山玄秀來臺。

建立 過程

梅山玄秀來臺後,先住於劍潭寺,因環境衛生條件不佳,導致陸續有佈教師病逝,遂有於圓山建立新寺的念頭。 建寺的地點由梅山玄秀提出,山號為「鎮南山」。該地是臺灣原住民與漢族的共同墓地。清末時,漳泉望族趁機瓜分,後由板橋林家林熊光購地,贈予建寺。加藤鎮之助所著《鎮南山緣起》記載,1900年6月進行整地建寺時,兒玉源太郎取名「鎮南護國臨濟寺」,為臺灣唯一冠以「護國」之名的佛寺。 當時日本傳來臺灣的佛教宗派不在少數,兒玉源太郎唯獨支持臨濟宗,因其個人信仰與梅山玄秀的私交所致。兒玉源太郎過世後,於1906年7月28日在本寺舉行追悼會;9月10日又舉行滿中會,梅山玄秀宣告繼承兒玉源太郎遺志,接續完成本寺建設。梅山玄秀返回日本歷訪僧俗,成立「福田會」組織,募款籌措建寺基金。1907年7月5日,於本寺舉行對兒玉源太郎供養的聞蓮會時,再徵求建設基金。 本寺由阿部權藏設計。1910年5月,首先完成庫裡(大寮);10月舉行上樑儀式,1911年11月本堂(大殿)完成,1912年6月20日舉行入佛式啟用。

教務 活動

本寺為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傳教的根本道場。荻須純道所編《增補妙心寺史──明治以降の妙心寺》,將梅山玄秀在臺開基與佈教表現,當作海外弘法的典範。 妙心寺派在臺傳教可分為三期: 第一期,日治初期(明治時期)到大正初期,妙心寺派致力於趕上早先來臺的其他佛教院派,但據點僅在臺北、澎湖、花蓮。 第二期,大正年間,藉由沈本圓,結合臺灣本土僧人傳教。 第三期,大正末期到二戰結束前,藉由高林玄寶、東海宜誠,將傳教範圍擴展到南臺灣。 清治、日治以來的臺灣佛寺,雖以曹洞宗居多,但日本曹洞宗與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傳教有競合關係。大正末期到昭和年間,妙心寺派在臺傳教成功,信徒激增,1937年信眾數量已超越曹洞宗,1942年更高達兩萬六千人。